世界互联网大会最高奖首次颁发给光量子芯片
11月6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CHIPX)、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图灵智算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图灵量子”)联合申报的“实用化大规模高速可编程光量子计算芯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从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4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大会最高奖项——“领先科技奖”。
这是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首次授予量子计算领域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光量子计算的芯片化、工程化和实用化方向取得重大国际性突破。
攻克产业化瓶颈,实现光量子芯片自主可控
长期以来,光量子计算虽具备高稳定性、室温运行及与现有半导体工艺兼容等优势,被视为通向大规模通用量子计算最具前景的技术路径之一,但其发展长期受限于传统实验系统依赖大量分立光学元件(如镜片、光纤)所带来的稳定性差、难以扩展、无法自由编程等根本性难题。
此次获奖项目通过将复杂光学系统集成于单颗芯片之上,成功实现了“大规模、高速、可编程”的光量子计算芯片。据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CHIPX院长、图灵量子创始人金贤敏介绍,该芯片采用自主设计的硅基光子集成电路架构,支持动态重构与多路径干涉控制,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与运算灵活性,为光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铺平了道路。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金贤敏作为联合团队代表捧回“领先科技奖”奖杯。(图自: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
从理论到应用,推动量子算力普惠化
在大会现场,金贤敏表示:“量子计算是突破经典算力瓶颈的颠覆性技术,具有指数级并行处理能力。而光量子计算因其独特优势,有望率先实现通用量子计算。”他强调,该项目不仅在基础研究层面取得突破,更聚焦于实际应用场景,已在特定优化问题、机器学习加速等领域开展验证。
据悉,CHIPX与图灵量子通过成熟的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成功将大量光学元件高密度集成于6英寸晶圆,单片集成光子器件数量突破1000个,实现了光量子系统的芯片化集成。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攻克了晶圆级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量产技术,还通过多维飞秒激光直写、光电共封装等核心工艺,使芯片在单片集成度、传输损耗、带宽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线性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级规模。得益于自主可控的中试线和芯片化集成技术,光量子芯片的研发周期从传统的半年缩短至两周,研发效率提升超过10倍,解决了系统稳定性难题,实现了高速可编程、可扩展的光量子芯片低成本、大规模制造。
“未来,我们将推动光量子芯片进入百万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时代,让算力像水电一样普惠。”金贤敏说。他进一步指出,CHIPX与图灵量子还联合推出了商用光量子计算机TuringQ Gen2,采用量子-经典混合架构,系统支持超10万变量求解,单台超100量子比特张量网络,在化学、生物、金融等领域将复杂问题求解效率提升千倍以上。这一成果不仅破解了传统光量子计算的工程化瓶颈,更确立了光量子计算产业化标准。

图灵量子新一代大规模可编程光量子计算机TuringQ GEN2
国际认可彰显中国创新实力
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旨在奖励全球年度最具领先性的互联网科技成果,倡导技术开放合作与创新发展。本届共征集到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项申报,涵盖大模型、智联网、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最终17个项目获奖,其中量子计算领域仅此一项。

《科技日报》评价称,该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光量子计算的芯片化与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国际性突破”。光明网则指出,这是中国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在基础科学与硬科技融合创新上的典范,体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
目前,相关技术已在图灵量子的量子云平台上线,面向科研机构与企业用户提供服务。团队正积极推进下一代更高集成度芯片的研发,并探索与AI、金融、生物医药等行业的深度结合。
此次获奖不仅是中国量子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化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光量子芯片技术持续迭代,一个由量子算力驱动的新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
责编:Luf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