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冲500万,淘汰赛开打
关键词: 小米AI眼镜 智能眼镜行业 人机交互入口 技术瓶颈 供应链瓶颈
2025 年 7 月 29 日,小米 AI 眼镜项目负责人李创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该款产品三年内目标年出货量超五百万副。这款由雷军亲自拍板立项的小米首款 AI 眼镜,自 2024 年 6 月发布以来,市场表现引发行业关注。
雷军亲自立项:一场 "求来的" 战略布局
小米首款 AI 眼镜的诞生,始于一场跨越两年的坚持。据李创奇透露,他曾两次申请该项目立项,最终是 "求" 到雷军面前,以 "小米不能错过 AI 硬件新入口" 的判断说服了这位小米掌舵人。2024 年 6 月,雷军正式点头,这个被视为小米生态重要拼图的项目才得以全速推进。
"眼镜是全球万亿级市场,加上 AI 后规模会更大。" 李创奇的判断直指核心 —— 在智能手机增量见顶的当下,智能眼镜被科技行业普遍视为下一代移动终端的潜在形态。对于不擅长内容生态的小米而言,通过硬件切入 AI 交互入口,成为其保持行业话语权的关键一搏。
得到雷军的介入后,从 2024 年 6 月立项到 2025 年 6 月发布,仅用一年时间,这款产品便在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上与新款电动车 SUV YU7 同步亮相。为确保初期竞争力,团队几乎清一色选择了行业顶级元器件:搭载高通 AR1 芯片与恒玄 BES2700 方案,配备 12MP 镜头、开放式耳机及超级小爱助手,还提供三种镜框和电致变色镜片可选,定价 1999 元起。
"现在有毛利,但整体投入是亏本的。" 李创奇直言,高规格配置推高了成本,但这是为了在有限时间内站稳脚跟必须付出的代价。
超预期销量与 40% 退货率的矛盾
产品上市后的表现,印证了市场对智能眼镜的热情。李创奇透露,尽管团队 "咬牙" 备货量已超过行业一半创业公司全年出货规模,产品仍迅速售罄,销量达到预期的数倍。目前,这款眼镜已进入数千家小米之家及数百家传统精品眼镜店,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发力。
但繁荣背后隐忧显现。综合京东、抖音等平台数据,小米 AI 眼镜退货率或高达 40%。用户集中吐槽 "佩戴夹头"" 拍照响应慢 ""续航不足一天" 等问题,这些都指向了产品体验上的不足。
这种 "热销与退货并存" 的现象,恰是当前智能眼镜行业的缩影。
XREAL 创始人徐驰曾犀利评价,“今天的AI眼镜更像一个5岁小孩的智商,缺乏让人持续佩戴的黏性。”
技术打磨的不足,成为横亘在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第一道鸿沟。
百镜大战:巨头肉搏下一代入口
面对挑战,小米仍给出激进目标:三年内年出货量超 500 万副。支撑这一目标的,是中国庞大的潜在市场。
从渠道看,小米的优势显而易见。全国一万多家小米之家构成的线下网络,叠加传统眼镜店的合作,为产品下沉提供了基础。更关键的是,小米试图通过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链升级。"希望借助小米平台,让智能眼镜产业链多往前走一步。" 李创奇的表态。
小米的野心,正置身于一场更宏大的行业混战中。2025 年,随着阿里、字节跳动等巨头相继入局,智能眼镜赛道的 "百镜大战" 已进入白热化。
IDC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 1280 万台,同比增长 26%;中国市场更以 107% 的增幅,成为全球增长引擎。WellsennXR 的预测则更为激进:到 2035 年,全球 AI+AR 眼镜销量或突破 14 亿副,市场规模与智能手机相当。
巨大的想象空间,吸引着玩家密集入场:
2025 年 2 月,Meta 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销量突破 200 万副,占据 2024 年全球 234 万台总销量的大半壁江山;
7 月,字节跳动旗下 Pico 曝光 MR 眼镜项目 "ProjectP",直接对标 Meta2027 年的旗舰产品;
阿里即将发布的首款自研 AI 眼镜,计划整合高德、支付宝、淘宝生态,剑指 "AI 硬件霸主";
小米则以 1999 元的定价,试图以性价比抢占大众市场。
这场战役的核心,是对 "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 的争夺。正如行业观察所言:"智能手机之后,谁能定义新的交互标准,谁就能掌握未来十年的科技话语权。"
行业困局:技术、供应链与成本的三重门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行业仍深陷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的困境。
技术成熟度不足是最大瓶颈。除小米外,多数产品仍存在功能粗糙问题。用户反馈集中在交互卡顿、续航缩水、视觉识别精度不足等方面。"现在的产品还没法让用户全天候佩戴。"
供应链瓶颈则直接制约产能。Rokid 与蓝思科技合作的 AR 眼镜,25 万台预售订单因产能问题推迟至 Q3 发货;闪极 999 元的低价产品也因提货困难,错失市场窗口期。
成本高企更让厂商承压。主控芯片占智能眼镜成本的 31%,以高通 AR1 为例,单颗成本约 55 美元,直接限制了产品定价空间。小米 1999 元的售价虽有毛利,但仍难覆盖研发与供应链投入,这也是行业普遍面临的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的悖论。
结语:没有亚军的战役
对于小米而言,三年 500 万出货量的目标,既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行业趋势的豪赌。在技术尚未成熟、巨头环伺的当下,这个数字背后,是小米对智能眼镜赛道的战略定力。
但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正如分析师所言:"这场战役可能没有亚军。要么成为苹果 Vision Pro 那样的变革者,要么沦为科技史的注脚。"
2025 年下半年,随着阿里等新品上市,智能眼镜行业将迎来首轮淘汰赛。小米能否凭借渠道与供应链优势,在混战中突围?500 万的出货目标,最终会是野心的起点,还是现实的边界?答案或许要等到 2028 年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关于下一代入口的争夺,已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