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Q3财报超预期,市值却蒸发5300亿港元
关键词: 小米集团 小米集团第三季度财报 汽车业务盈利 市值蒸发 增长挑战
2025年11月18日港股盘后,小米集团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交出营收、净利双超预期的"历史最佳业绩"——单季营收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激增80.9%,汽车业务更是首次实现单季盈利。

然而亮眼业绩未能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截至11月20日收盘,小米股价报37.70港元,较6月27日创下的61.45港元年内高点累计跌幅超38%,市值蒸发逾5300亿港元,相当于跌没了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四家新能源车企的当前总市值,业绩与股价的强烈背离引发市场热议。
汽车业务首盈成增长引擎
财报显示,小米第三季度营收连续四个季度站稳千亿关口,核心增长动力来自智能汽车业务的爆发式表现。期内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飙升至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其中智能汽车销售收入达283亿元,占该板块总收入的98%。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5.5%,虽较上季度小幅下滑0.9个百分点,但已超越多数头部车企,单季经营收益达7亿元,实现首次盈利,折算后每台车净赚约6434元。
具体来看,小米汽车第三季度交付量10.88万辆,环比增长33.8%,单车均价提升至26万元,主要得益于高端车型YU7交付量增加。截至目前,小米汽车累计交付已突破40万台,总裁卢伟冰在业绩会上透露,本周将提前超1个月达成年内35万台交付目标,明年交付规模将持续扩大。

传统业务方面,互联网服务板块表现稳健,实现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10.8%,受益于广告业务增长及MIUI用户数8%的同比提升;IoT业务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但增速较前三个季度40%+的水平大幅回落,主要受大家电业务因国补退坡出现两位数下滑拖累。
市值蒸发5300亿,失守万亿关口
与业绩高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股价的持续低迷。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11月19日),小米股价单日暴跌4.81%,失守40港元关键心理关口;11月20日股价继续下探至37.70港元,两日累计跌幅达7.5%,总市值正式跌破万亿港元大关,收于0.98万亿港元。
回溯来看,自6月27日创下61.45港元的年内高点后,小米股价进入持续下行通道,五个月内市值蒸发超5300亿港元。这一跌幅相当于当前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四家主流新势力车企的总市值之和,资本市场对小米未来增长预期的剧烈调整。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公募基金持有小米的市值较二季度末减少约38%,机构资金撤离迹象明显。
市场环境不好,小米迎面质疑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的谨慎预期,引发了市场对小米未来盈利可持续性的担忧。他指出,内存价格进入“可能偏长的上行周期”,主要受AI推动的HBM需求增长影响。这一变动将对手机等品类的毛利率带来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业务面临的挑战。卢伟冰表示,2026年汽车行业将面临购置税补贴减半、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汽车业务毛利率可能下滑。
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周订单已下滑至4-5千辆,对应月新增订单不足2万辆,而单月积压订单消耗量约3万辆,若后续无新品推出,预计明年年中将消耗完现有在手订单,供需关系可能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同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退坡也让市场对明年汽车业务毛利率承压产生担忧。
第三季度小米研发开支91亿元同比增长52.1%,销售及推广开支83亿元同比增长32.3%,高费用与传统业务毛利承压形成双压。
面对市场疑虑,小米管理层在业绩会上释放积极信号。卢伟冰强调,公司将坚定不移推进手机高端化战略,目标2030年实现3000万台高端手机出货,同时兼顾市场份额提升,目前中国市场份额已从去年15.8%提升至17%。在成本控制方面,小米将通过供应链合作优势应对内存涨价压力,当前与三星、海力士等供应商合作稳固,库存处于行业标准水平。
对于IoT业务的短期承压,卢伟冰表示,国补退坡等政策调整已在预判范围内,公司正通过提升产品ASP、推出创新产品维持毛利率稳定,长期看好生态协同价值。汽车业务方面,除持续扩大交付规模外,将加快新品规划以应对订单回落风险。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文宣布,小米汽车第50万辆整车正式下产线。雷军回应表示,从第1台到50万台,小米汽车仅用了1年零7个多月的时间,这标志着其体系能力得到充分验证,并进入新的规模化阶段。
雷军还表示,“今天下线的第50万台,对于小米汽车来说,仅仅是站上了新起点。我们会持续做好这几件事:第一,坚持不懈抓安全、抓交付。我们始终认为,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在确保安全和品质的基础上,我们全力以赴加快生产。第二,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第三、推进 AI 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分析人士指出,小米若想重塑市场信心,需在手机高端化突破、汽车新品迭代、IoT业务结构优化三大领域拿出更明确的增长答卷,而短期内股价走势仍将受内存价格波动、汽车订单数据等因素持续影响。

责编:Amy.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