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近30亿港元 险资“掘金”港股IPO市场
关键词: 港股 IPO 险资,基石投资者,资产配置,股权投资
今年以来,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火热,险资也积极参与港股新股的“掘金”。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合计近30亿港元,相关险资机构数量、被投资上市公司数量、认购金额均超去年全年。
斥资近30亿港元参与港股IPO配售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今年以来有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合计约29.32亿港元,被认购公司主要属于材料、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行业。
从险资机构参与的港股IPO配售数据来看,险资机构数量、被投资上市公司数量、认购金额均超过去年全年,去年全年仅有4家港股IPO公司配售股份被险资机构认购,认购金额合计不到10亿港元。
基石投资者是指在公司实施港股IPO时,与发行人签订协议,承诺以发行价认购一定数量股票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从参与险资机构来看,泰康保险及旗下子公司最为积极,共参与了5家公司港股IPO配售,包括紫金黄金国际、禾赛-W、峰岹科技、三花智控、宁德时代,合计斥资超14亿港元。
此外,中国太保及旗下子公司参与了紫金黄金国际、宁德时代的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分别约4.68亿港元、3.88亿港元;大家人寿和中邮人寿则分别参与了奇瑞汽车、奥克斯电气的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分别约2.57亿港元、3.92亿港元。
险资积极布局港股新股基石投资主要受政策引导、资产配置需求与市场机遇三重因素驱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收益承压,险资需通过权益投资提升长期回报。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新兴产业兼具成长性与政策协同性,符合险资服务国家战略的投资导向。
部分险资已实现浮盈
从公司IPO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参与认购的险资机构目前普遍实现浮盈。例如,泰康人寿认购紫金黄金国际价格为71.59港元/股,10月10日紫金黄金国际收盘价为130.40港元/股;大家人寿认购奇瑞汽车价格为30.75港元/股,10月10日奇瑞汽车收盘价为32.20港元/股。
不过,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港股IPO配售,在成功认购后有禁售限制,其更多的是看好公司未来的长期成长性,通过长期持有获得投资回报,因此公司短期股价波动并不会给其持有策略带来较大影响。
从会计角度来看,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港股IPO配售,险资会如何进行资产分类?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港股IPO配售,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预计大部分资产仍将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若部分持股集中度较高,可以计入其他权益工具。
险资有望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业内人士预计,为应对低利率市场环境挑战,险资有望继续加大对一、二级市场股权布局。
葛玉翔认为,相较公募基金,险资目前不受制于QDII限额,后市仍将继续关注港股市场本身的交易投资热度。在当前A股市场活跃度逐步攀升并维持高位的背景下,险资对A股的一、二级市场关注度预计也将同步提升。
葛玉翔表示,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修改了《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明确了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等内容。险资作为A类投资者在配售比例上比过去更有优势,同时也能更好发挥耐心资本和长期资金的优势。险资在一级市场配售显现优势,一级市场有望成为持续低利率环境下的险资配置新选择。
“未来,险资将更聚焦港股硬科技与绿色板块,持仓占比可能提升,投资策略或将从被动财务投资转向主动产业赋能,通过整合资源深度协同产业链,赋能被投资企业的发展。”龙格说。
【责任编辑:梁栋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