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窗口

象帝先5nm伏羲架构GPU完成流片验证,性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2025-09-04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142

关键词: 象帝先 伏羲架构芯片 5nm GPU 国产GPU 芯片流片验证

根据安孚科技9月3日互动平台披露及多篇媒体报道,象帝先计算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伏羲”架构芯片已完成流片验证,在图形渲染与并行计算性能上表现优异,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主流显示芯片先进水平。

此次流片的伏羲架构GPU采用5nm工艺,算力达160TFLOPS(FP32),集成12GB HBM2显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款GPU已经完成了对国产大型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图形渲染适配工作。

该架构衍生两款差异化产品:

  • 伏羲A0:专注国产高端渲染芯片空白领域,面向云桌面、CAD/CAE、元宇宙及数字孪生等场景;

  • 伏羲B0:GPU与NPU融合芯片,主攻端侧模型部署及AIPC市场,支持LLAMA、ChatGLM-6B、Stable-Diffusion、Sora、DeepSeek R1 1.5B/7B等主流AI模型端侧运行。

资本与生态布局

象帝先的这一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困境到崛起的艰难历程。

象帝先成立于2020年,核心团队由芯片行业领军人物唐志敏领衔,成员来自海光、英伟达、AMD等顶尖企业。2024年9月,象帝先曾因未能完成B轮5亿元融资的对赌协议而陷入危机,面临账户冻结、员工欠薪等困境,公司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2月。公司通过数亿元战略融资摆脱困境,引入安孚科技(603031)、重庆两江产业发展集团等国资及创投机构,形成“资本+技术+生态”协同模式,更为新一代GPU的研发和量产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持。安孚科技的深度参与尤为关键,其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资源优势为象帝先的量产扫清了障碍。

此次融资的成功,也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2025年1月,美国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将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倒逼国内加速关键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在这样的政策窗口下,象帝先的核心团队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对伏羲架构的研发坚持,成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根据公司公告,本轮融资将用于新一代GPU量产、前沿技术研发及全球化市场拓展,并推动国产化生态布局,构建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的全产业链生态。

市场前景如何?

此前,象帝先12nm天钧系列GPU已在信创市场批量出货,通过国内主要CPU芯片和操作系统兼容性认证,并获关键客户认可。

此次5nm芯片流片成功,标志着其从设计到量产的关键突破,后续需经历良率提升、客户认证及市场开拓等流程。公司计划聚焦三大战略方向:加速现有产品量产、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国产化生态布局,目标打破国际巨头在高端GPU领域的垄断。

作为国产GPU赛道的重要参与者,象帝先的技术突破为国产高端芯片在渲染与端侧AI领域的商业化注入新动能。安孚科技表示将持续关注其发展,从资源与资本层面提供支持,助力技术落地与规模扩张。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及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国产GPU有望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语

从融资受阻到5nm芯片流片成功,象帝先的“绝境重生”印证了国产GPU的技术韧性。在政策支持、资本助力及生态协同下,其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进程将持续加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