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Momenta自研芯片成功点亮,前OPPO造芯团队牵头
关键词: Momenta 辅助驾驶芯片 智驾应用场景 数据驱动闭环 量产挑战
据报道,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Momenta 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已完成点亮,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这一进展若属实,意味着 Momenta 向 “软件 + 硬件” 全栈能力供应商迈出关键一步。
报道显示,该芯片在接口设计上参考高通 SA8650 方案,旨在减少车企对 PCB 板及电子电气架构的改造量,从而缩短导入周期,便于快速上车。算力性能方面,其目标对标英伟达 Orin 系列及高通 SA8650,主打中端智驾应用场景,聚焦城区及高速 NOA(导航辅助驾驶)常见功能,而非覆盖高阶无人化能力。
行业人士透露,该芯片计划将城区辅助驾驶整套方案成本控制在 5000 元级别,相较目前采用高通 SA8650 方案的 7000 元级成本,具备明显降本潜力。不过,其最终市场表现仍取决于量产稳定性、成本曲线及客户放量节奏。
公开资料显示,Momenta(中文名: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从事自动驾驶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9月,由曹旭东等组成的核心研发团队共同创立。法定代表人兼首席执行官是曹旭东,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公司主营业务为提供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Momenta的核心优势在于其 “一个飞轮两条腿” 为核心技术路径,通过量产辅助驾驶系统收集数据,驱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再将成果反哺量产系统,形成数据驱动的闭环。
“一个飞轮”指的是一个强大的数据驱动闭环,通过以下两个“腿”来实现: “一条腿”是量产:Momenta通过大规模部署辅助驾驶系统,收集真实道路数据;“另一条腿”是高阶自动驾驶: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驱动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迭代。
这种“飞轮”式的技术发展模式,使得Momenta能够不断提升其自动驾驶技术的水平,并将其应用到量产车型上,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
这使得其智能驾驶系统在应对复杂驾驶场景时能够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2016年成立之初,Momenta获得蓝湖资本领投,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跟投的天使轮500万美元融资。2017年初,获得顺为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 。2017年7月,宣布获得B1轮4600万美元投资。2017年10月,宣布获得B2轮融资,由中法创新基金领投,GGV纪源资本参投。2018年10月17日,对外公布完成新一轮融资。2020年8月,公司研发总监任少卿入职蔚来。 2021年3月19日,完成C轮总计5亿美元融资。
截至2021年11月,累计公布融资额超过12亿美元。2022年,与合作伙伴完成1款合作量产车型。2023年4月16日,正式发布Mpilot Pro中配量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2024年11月,与智己汽车、NVIDIA英伟达展开了三方合作。
2025年7月15日,宝马宣布与Momenta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研发团队方面,Momenta 吸纳了 2023 年 OPPO 哲库(ZEKU)解散后的十余位核心人才,包括哲库前 COO 李宗霖、软件部总监贾明军、SoC 2 部高级总监俞国军等,快速补齐了芯片架构、IP 集成、工具链及车规流程等关键能力。其中,李宗霖作为芯片业务负责人,曾主导联发科 Helio、天玑系列芯片开发,在行业内经验深厚。
资金层面,Momenta 在合肥地方政府支持下,获得专项资金并参与合建十几亿元车载半导体基金,为研发与供应链铺设了资金基础。从进度看,芯片于 2024 年 4-5 月完成首版流片,2025 年 2 月通过车规 CB 测试,8 月进入装车验证,两年多时间完成从立项到上车测试的关键跨越。
当前,智能驾驶领域 “自研芯片热” 持续升温。主机厂中,小鹏自研芯片已实现上车,理想相关计划也在推进中;Tier1 层面,若 Momenta 芯片进展属实,将成为少数同时具备软硬件能力的辅助驾驶供应商。
不过,该芯片仍需面对多重挑战。智驾系统对安全认证要求严苛,完善 ISO 26262 等一系列认证是其必经之路。此外,量产规模与成本控制的平衡、客户拓展节奏等,也将影响其商业化前景。
截至发稿,Momenta 尚未就芯片点亮及装车测试消息作出官方回应,事件后续进展有待进一步披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