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遭遇印度“奇葩”反垄断法律,或面临380亿美元罚款
关键词: 苹果 苹果印度反垄断罚款 竞争法修正案 全球营业额计罚 苹果罚单
苹果在印度或将面临一项高达380亿美元的反垄断罚款。

11月27日消息,根据一份提交至德里高等法院的文件显示,苹果公司正就印度一项新修订的反垄断罚款法律向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此举可能使其面临高达38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
这起诉讼的焦点在于,印度于2023年修订的《竞争法》(Competition Act)修正案。
该法案授权印度竞争委员会(Competition Commission of India, CCI)在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处以罚款时,可依据其“全球营业额”而非仅限于“印度境内收入”进行计算。
按照最高10%的法定罚款上限,若以苹果过去三个财年(截至2024年)全球服务业务的平均营业额为基数,其潜在最大罚款额可达约380亿美元!
CCI尚未就针对苹果的具体案件作出最终裁决。
自2022年起,Tinder母公司Match Group联合多家印度本土初创企业向CCI投诉,指控苹果在其iOS应用商店中实施“滥用行为”,包括强制使用Apple Pay作为唯一支付渠道、对应用内购买收取高达30%的“苹果税”,以及限制开发者引导用户使用外部支付方式等。
2024年,CCI调查部门发布初步报告,认定苹果确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嫌。
然而,苹果坚决否认所有指控,并在一份长达545页、尚未公开的法庭文件中,要求法院裁定该新法“非法、违宪且严重不成比例”。
苹果的核心论点在于“处罚应与违规行为相匹配”。在其提交的法律文件中,公司举例予以说明:假设一家企业同时经营玩具店和文具店,年营业额分别为100卢比和20,000卢比。若仅在玩具业务中存在违规,却对其整体(包括完全无关的文具业务)处以基于20,000卢比的罚款,显然“武断且不公”。
苹果强调,其在印度被调查的行为仅涉及App Store的支付规则,属于特定服务范畴,不应牵连iPhone硬件销售、iCloud、Apple Music等其他全球业务。因此,罚款基数应限定于“印度App Store相关收入”,而非整个公司的全球服务营收。
近年来,印度政府持续加强对大型科技平台的监管,旨在遏制“数字霸权”,扶持本土初创企业。Match Group等原告方也主张,只有基于全球营业额的高额罚款,才能对屡次违规的跨国巨头形成有效威慑。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过去五年苹果在印度的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已增长四倍,高端市场份额稳居第一。2024年,iPhone在印度销量突破1000万台,创历史新高。这种快速增长使其难以再以“边缘参与者”身份规避监管审视。
值得一提的是,以全球营业额为基础计算反垄断罚款并非印度独创。欧盟早已采用类似机制,《欧盟运行条约》第102条允许欧委会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处以最高达其全球营业额10%的罚款。谷歌、Meta、亚马逊等公司均曾因此收到数十亿欧元罚单。
但关键区别在于,欧盟拥有成熟的判例体系、独立的司法审查机制,以及对企业申辩权利的充分保障。
而印度新法在缺乏配套细则和司法先例的情况下仓促实施,而且可以“追溯适用”。据媒体报道,CCI已于2024年11月10日在另一起无关案件中首次援引该条款,并将其适用于企业十年前的行为。
实际上,印度惯常采用“选择性执法”或“变相征收”。
对此,苹果还质疑新法的“追溯适用”问题。苹果认为,这种溯及既往的做法违反法治原则,迫使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提出宪法挑战”。
不过,印度监管机构态度坚定。印度律师事务所Dua Associates的竞争法合伙人Gautam Shahi指出:“修订后的法律非常明确:CCI可以考虑全球营业额。要说服法院干预已经明文规定的立法政策,将会非常困难。”
责编:Jimmy.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