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窗口

成都电动车事故起火,救援无法及时打开隐藏式门把手

2025-10-13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59

关键词: 成都天府大道交通事故 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隐患 工信部汽车门把手新规 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 机械冗余设计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小型电动车追尾事故后起火的严重交通事故。据目击者描述,一辆某知名品牌电动车在行驶中以约150km/h的时速撞击中央绿化带,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瞬间起火爆炸,火势蔓延极快。多名路人徒手破窗、使用灭火器喷射,试图救援被困驾驶员,但终因缺乏专业工具未能成功。

事故中,车辆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多位参与救援的路人向媒体透露,事故发生后车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成为阻碍救援的关键难题。“我们绕着车试了好几次,门把手根本按不出来,也找不到应急开关。” 

最后是消防人员抵达现场,使用水枪和消防泡沫扑灭明火,潇湘晨报援引一位现场目击者的消息称,“到的时候火已经控制住了,但是中间火势变大,最后也灭了。人没有救出来,最后是用电锯切开的门。”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缺陷还是技术局限?

有目击者提到,车辆疑似配备了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未能自动弹出,导致外部救援人员无法找到着力点。这一细节迅速引发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安全性的质疑。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因其科技感与降低风阻的优势,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设计。然而,几起车祸后“打不开门”事故再次暴露了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隐患。

  • 技术原理与风险:隐藏式门把手通常分为旋转式(杠杆式)和平推式(电控弹出式)两种。旋转式门把手一般保留手动按压功能,即使电动失效也可通过机械方式弹出;而平推式门把手则完全依赖电机驱动,若车辆断电或控制系统受损,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更值得关注的是应急装置的可达性问题,部分车型内把手藏于深凹槽或触控面板下,紧急时刻乘员摸索解锁需超 10 秒,而电动车起火后黄金逃生时间通常仅 30 秒至 1 分钟。此外,隐藏式门把手的传感器多位于车身前部,碰撞时易受损,导致功能失效。

  • 事故中的共性问题:类似事故并非孤例。2024年,山西运城一辆新能源车追尾后起火,车门同样无法打开,救援人员只能破窗施救。业内专家指出,新能源车电池包在碰撞后可能触发自动断电保护,导致电子解锁功能失效,而隐藏式门把手缺乏机械备份,进一步加剧了救援难度。

  • 公众与专家的质疑:网友普遍认为,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成为“致命设计”。专家则指出,其安全性取决于车企是否配备备用电源、机械解锁装置或碰撞感应器。然而,目前多数车企的设计仍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工信部新规:强化安全冗余设计

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已于2025年9月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新规拟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安全设计,具体包括:

1、机械冗余要求

新规明确,每个车门(不含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确保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碰撞或动力电池热事件后,非碰撞侧车门能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这意味着,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因缺乏机械冗余而被禁止。

2、操作空间与标志规范

新规要求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并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确保标志可见性,降低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

3、过渡期安排

标准起草组建议新规于2027年1月1日实施,并设定过渡期: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7月1日起需满足要求,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需在2028年7月1日前完成整改。

行业影响

成都天府大道的这起事故,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的深刻警示。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如何保障用户生命安全,将是车企无法回避的课题。

随着工信部新规的推进,中国市场的监管标准正逐步完善,而全球范围内,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已对特斯拉等车企的车门缺陷展开调查。未来,安全冗余设计将成为新能源车门的“标配”,而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终将凌驾于任何设计之上。

目前,市场上约60%的新能源车型搭载隐藏式门把手,但多数车型未配备机械冗余装置。车企需调整设计方案,例如在隐藏式门把手内设置机械门把手,或通过备用电源、碰撞感应器等方案提升安全性。未来,符合新规的机械冗余设计或成为主流,而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逐步退出市场。

责编:Luf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