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院驳回大疆申诉,维持其“中国军工企业”名单身份
关键词: 大疆被美列入军工企业名单 大疆 大疆业绩数据 美国对大疆的制裁壁垒
9月29日消息,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保罗·弗里德曼近日作出一项关键裁决,驳回了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DJI)要求从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工企业”名单中移除的诉讼请求。
大疆无人机 图源:大疆官网
法院的判决书指出,美国国防部提供了“实质性证据”,证明大疆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对中国国防工业基础有贡献”。
法官弗里德曼明确表示:“大疆的政策是否禁止军事用途无关紧要。但这并不能改变大疆的技术在理论和实际军事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
这一论断直指大疆困境的核心。尽管大疆一再强调其产品为消费级和商业级无人机,并非军用设备,但其在航拍、测绘、物流等领域的顶尖技术——如高精度定位、长续航、稳定图传和自主飞行能力——同样适用于战场侦察、目标定位甚至改装为攻击性武器。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双方均被报道使用了经过改装的大疆无人机执行军事任务,这成为美国政府将其列入黑名单的重要现实依据。
2022年10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将包括大疆在内的13家中国公司列入该名单 。美国国防部此举的官方理由是“强调和对抗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该名单与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或财政部的投资禁令名单性质不同,其直接影响主要是声誉损害以及限制美国国防部与名单内企业进行合同往来 ,并向其他美国及国际实体警示与这些公司合作的潜在“国家安全风险” 。
在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中国军工企业”名单之后,公司一直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推翻这一认定。在去年提起的诉讼中,大疆辩称其“并非由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且“美国国防部也承认大疆生产的是消费和商业无人机,而非军用无人机”。公司还强调,该名单导致其遭受了持续的财务和声誉损害,包括失去大量商业订单和合作伙伴。
然而,法院的判决显示,美国政府的审查重点已从“企业所有权”转向“技术用途”。在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任何可能增强对手军事能力的技术,无论其原始设计意图如何,都可能被视为国家安全威胁。
根据大疆2024年的业绩数据,该公司2024年无人机出货量约为300万架,年度净利润达120.56亿元人民币,营收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35%。消费级无人机全球市占率保持在70%以上。这些数据反映了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强劲表现和良好的盈利能力。然而,大疆的全球市场领先地位,恰恰成了其被“盯上”的原因。
据悉,大疆正在考虑法律途径,并表示弗里德曼法官的裁决“基于一个适用于许多从未上市公司的单一理由”。
然而,此次败诉并非大疆面临的唯一挑战。美国多个政府部门已对其构筑了层层壁垒:
美国国防部名单:限制美国政府机构及承包商采购大疆产品。
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向大疆出口关键技术。
美国财政部制裁:影响其国际金融交易。
这一事件也警示所有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全球化时代,企业声誉和市场准入越来越受到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影响。即使产品完全民用,其技术潜力也可能成为被制裁的理由。
责编:Jimmy.z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