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窗口

越南CT集团发布首款本土设计物联网芯片

2025-07-02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221
越南科技企业CT集团在胡志明市正式发布首款由越南工程师自主设计的物联网(IoT)芯片原型“CTDA200M”,标志着越南在半导体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近年来,越南在半导体生态方面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早在2022年9月,《电子工程专辑》就曾报道该国第一批自研芯片已经下线,这些芯片由FPT半导体(FPT Semiconductor)在越南国内设计,并在韩国制造。

随着2023年9月宣布的越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越南发展半导体行业的势头进一步加快,促使全球半导体巨头在越南扩大业务。英特尔在胡志明市的封装测试工厂是其全球最大的工厂之一,而安靠技术(Amkor Technology)在北宁投资超过10.7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封装厂。此外,富士康精密电子正在开发一个造价3.8333亿美元的工厂,荷兰半导体公司 BE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BESI)计划在2025年初在西贡高科技园区启动一个490万美元的新项目。

6个月研发12位高精度ADC芯片

6月29日,越南科技企业CT集团在胡志明市正式发布首款由越南工程师自主设计的物联网(IoT)芯片原型“CTDA200M”,标志着越南在半导体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此前,越南半导体产业以封装测试(OSAT)和消费电子组装为主,设计与制造环节长期依赖进口。这一成果被视为落实越南中央第57号决议、推动科技创新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合作现场的图片

CPV Central Committee 委员、胡志明市委副书记、胡志明市 People's Committee 主席 Nguyen Van Duoc 先生(右)与 CT Group 董事长 Tran Kim Chung 先生出席越南设计 IoT 芯片发布仪式

CTDA200M是一款12位分辨率、采样速率达20MSPS的模数转换器(ADC),采用CMOS与III/V族半导体工艺技术,能够将传感器模拟信号高效转换为数字数据,适用于医疗设备、图像处理、物联网、无人机及无线通信等多元场景。

据CT集团董事长陈金钟介绍,传统ADC芯片设计周期通常需2年,而此次越南工程师团队仅用6个月即完成原型开发,显著缩短研发周期。CT集团技术团队透露,芯片设计过程中攻克了低功耗架构与高精度信号转换的技术难点,性能指标已通过初步测试验证。

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文得在发布仪式上强调,该芯片是越南本土工程师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突破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了越南在数字时代“奋发图强”的精神。

从设计到制造的垂直整合

作为越南半导体产业龙头,CT集团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体系。集团子公司 CT Semiconductor目前已建成芯片封装与测试工厂,两个在越南南部,一个在北部;具备使用2nm先进工艺设计复杂芯片的能力;正向光刻技术自主化方向推进,探索公私合作模式完善晶圆制造环节。

其战略规划包括:

  1. 建设多个芯片设计中心(Chip Design House):分别位于胡志明市和河内,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及专用芯片研发,覆盖无人机、国防、5G/6G等高端领域;

  2. 开发IP内核(IP Core)与功能模块:包括ADC/DAC、信号处理器及神经网络单元(NPU),为片上系统(SoC)设计奠定基础,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

  3. 拓展应用场景:将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本土产业链升级。

越南总理范明政于2024年9月21日发布的第1018/QD-TTg号决定,概述了越南半导体产业至2030年的发展战略,并展望至2050年。该战略路线着重于人才培养、制造能力提升以及全球整合,确保越南充分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

相关的产业数据图片

陈金钟表示,CT集团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70%芯片设计环节的自主化”,并计划通过技术输出赋能越南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越南半导体生态要崛起了?

此次芯片发布恰逢越南中央第57号决议发布六个月。该决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半导体产业,培育本土技术人才”,CT集团的成果被视为政策落地的典型案例。胡志明市政府承诺将持续提供资金、场地及政策支持,助力CT集团打造“东南亚半导体创新枢纽”。

国际行业分析师指出,越南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地缘优势,正吸引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转移。CT集团的突破不仅填补了越南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更可能重塑东南亚半导体竞争格局。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评论称,此举标志着越南“从代工组装向自主研发的战略转型”。

但尽管CT集团已实现设计环节突破,其2nm工艺量产及光刻技术自主化仍面临设备采购、人才储备等挑战。行业观察人士认为,CTDA200M的商业化进程需通过医疗、工业等领域的严苛场景验证,而国际市场竞争亦考验其成本与性能平衡能力。

CT集团回应称,下一步将重点推进芯片流片与小批量试产,同步拓展与跨国企业的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