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创新实践调研行】在创新攻坚中“抱团作战”
关键词: 工业射线胶片国产化 创新工作室联盟 工匠学院 人才培养体系 职工创新活力
日前,在河北省保定市的张宏伟劳模工匠和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训车间内,一组国产化工业射线胶片完成测试。这一关键材料通过“创新工作室联盟+工匠学院”合作模式,实现100%国产化全替代,为企业创效近3000万元。
据悉,保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曾面临三大发展困境:跨区域信息交流不畅制约复合型技术创新,焊接人才结构性短缺阻碍智能焊接领域突破,现有激励保障措施未能完全适配职工创新需求。对此,保定市总推动成立数智化焊接与检测技术创新协作平台联盟,构建“创新工作室联盟+工匠学院”合作模式,在攻克技术壁垒、培育专业人才等方面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携手打破技术壁垒
“过去我们想改进核工程自动焊接装备,却因缺乏高校技术支持和跨企业交流机会,屡屡卡在关键环节。”联盟工作室成员杨会敏说道。为改变这一现状,保定市总牵线搭桥,加强与驻京装备制造企业、驻津高校协作,推动数智化焊接与检测技术创新协作平台联盟在保定落地。
联盟成立后,三地资源迅速形成合力:驻京企业提供生产场景需求,驻津高校输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保定本地创新工作室负责技术转化与实操验证。通过这一协同机制,团队成功解决工业射线胶片“设备成本高、工艺适应性差”的行业痛点,不仅让关键材料成本下降25%,还实现100%国产化替代,相关技术已在多座核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保定市总依托中德(保定)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联盟与保定工匠学院共建智能焊接实训基地。联盟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明确特种作业操作、特种设备运维、智能焊接工艺等3大培训方向;工匠学院则承担特种作业操作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实训基地已联合解决企业焊接实操共性技术问题10余项,实现3项关键技术突破,建成2个典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破解人才短缺难题
“以前招个懂智能焊接的技术工很难,现在通过工匠学院定向培养,不仅能招到专业人才,还能快速上手项目。”保定某装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针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焊接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保定市总推动联盟与保定工匠学院合作构建“理论+实践+项目”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定向培养方面,工匠学院邀请天津大学等高校教授讲授焊接材料学等理论知识,同时邀请联盟内工匠人才担任实践导师,开展“手把手”实操教学。更具特色的是,学院将联盟正在推进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员直接参与焊接工艺改进、检测设备优化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培养核级焊接工艺设计、无损检测等领域专业人才50余人,组织学员参加产业对接交流、技术研讨活动近10场次,不少学员结业后直接加入联盟成员单位,成为技术骨干。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联盟还试点“二对一”培育模式:邀请2名智能焊接行业的资深工匠,结对指导1名焊接专业本科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训车间参与焊接作业。截至目前,参与该模式的学员中,80%以上通过考核后被推荐至联盟企业实习、就业,其中3人已成长为企业焊接技术班组负责人。
点燃职工创新活力
“没想到我们改进的卷对卷生产工艺技术,不仅被纳入企业重点推广项目,还拿到了市总工会的1万元奖励。”联盟成员单位职工刘芳兴奋地说。为激发职工创新积极性,保定市总建立“成果联评+激励保障”机制,让职工创新成果既能“评得出”,又能“用得上、有回报”。
在创新成果联评方面,联盟每季度收集成员单位及学员的焊接工艺改进方案、检测设备优化设计等创新成果,由保定工匠学院牵头,组织高校教授、联盟技术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从“技术创新性、应用价值、经济效益”3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审。2024年以来,已评审出胶片涂层核心技术等优质成果,并协助职工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中多项技术已申请专利。
在激励保障方面,保定市总对通过评审的创新成果给予1万元奖励;将创新成果丰硕的联盟成员和优秀个人全部纳入各级劳模工匠候选名单,工匠学院负责协助整理申报材料,联盟出具实践能力证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其为劳模工匠。目前,已有2人通过该机制被推荐为保定工匠。
保定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拓展联盟覆盖领域,从焊接与检测技术向高端装备制造其他细分领域延伸,带动更多职工参与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