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临床应用迎来多元突破:无创康复、高通量芯片与深脑调控并进
本文是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的系列报道②:脑机接口。

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帮华
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帮华指出,她的团队重点聚焦“大脑所想”对应的运动想象范式,这也是唯一能实现大脑神经重塑、对医疗康复真正有效的范式。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的核心逻辑是:当患者肢体无法活动时,通过想象肢体动作,在大脑运动区产生特定脑电信号,结合VR引导、AR反馈,模拟运动场景并强化信号解析,最终实现大脑运动功能通路的重塑。这类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尤为重要,脑卒中患者群体庞大,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运动想象脑机接口能针对性解决其运动功能重建问题。
杨帮华介绍,其团队历经22年研究,将任务识别从“左右手”两类扩展至“手脚协同”四类,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患者低训练成本下的有效识别。目前相关系统已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重建。
芯片级突破:脑机接口硬件迎来“摩尔定律”式演进

西湖灵犀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 杨杰
在硬件层面,脑机接口系统正朝着高通量、低功耗、高集成方向快速发展。西湖灵犀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杰指出,一个显著的技术规律是:脑机接口系统复杂度呈现"摩尔定律"特征。具体来说,脑机接口通道数量约每7.4年翻一番,从早期的个位数通道发展至目前千通道级别,为信号采集精度带来数量级提升。
然而,高通量全植入系统的实现面临两大硬件瓶颈:一是高通量脑机接口芯片功耗的挑战,另一大挑战是芯片面积与电极尺寸的失配。对此,杨杰团队历经五代芯片迭代,目前已实现256通道读出芯片的工程化。对比数据显示,该芯片采用65nm工艺,单通道功耗6.9微安,输入等效噪声8.7微伏,增益54dB,采样率30kHz,所有核心指标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为大规模神经信号采集提供了自主可控的硬件底座。
杨杰展示的系统架构揭示了技术转化全貌:患者颅内信号通过256通道芯片采集放大后,经Wi-Fi传输至工作站,运行解码算法并将结果回传至终端显示。整个过程在普通病房环境中完成,无需特殊屏蔽设施。这一进展标志着脑-语言解码正从实验探索迈向产业化应用。
杨杰总结道:"侵入式脑机接口正向着高通量、全植入方向发展,适用范围从运动功能扩展到高级认知功能。芯片的功耗与面积挑战正在被逐步解决,而脑-语言解码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实验探索走向产业化应用。"
超声脑机接口:无创精准调控深部脑区

颅燊医疗器械(嘉兴)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华东师范大学 陈建刚教授
在面对抑郁症、帕金森、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时,传统物理治疗难以精准触达深部脑区。颅燊医疗器械(嘉兴)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刚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经颅聚焦超声(tFUS)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该技术通过无创方式实现深脑区精准调控,为脑卒中、帕金森、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革命性治疗路径。
据悉,经颅超声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能穿透颅骨直达深脑区,且空间分辨率可达1.5-3毫米。tFUS技术能精准靶向丘脑等深度达50-120毫米的脑区,具备完全非侵入性、无组织损伤、可与MRI兼容等特性,被业界视为神经调控的下一代主流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tFUS技术难度极高,超声波穿透颅骨时会发生反射、吸收、折射和相位畸变,能量衰减严重且方向易偏离。对此,陈建刚团队构建了AI声学模拟仿真系统,通过海量颅骨CT/MRI数据训练反演算法,可反向推算超声探头的最佳位置、角度与曲率,确保能量高效传输。
此外,陈建刚团队首次提出"超声脑机接口"概念。系统在治疗后实时分析脑电(EEG)信号,评估特定刺激方案的正向或负向效果,通过人工智能闭环决策动态调整4个靶区的刺激参数,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的智能化迭代。这一融合使tFUS从单向刺激升级为双向交互的神经调控系统。